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
关于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797号建议
办理情况的复函
向其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万州区建立重庆市级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院的建议》(第0797号)收悉。您提出的建议对我们高标准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促进万州区及全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对此,我局会同市教委、市科技局、市招商投资局、市人力社保局等单位进行了专题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全市上下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集聚“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塑造“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用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全市数字经济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数字底座不断夯实。推动出台《重庆市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一是前瞻性布局网络基础设施。建成5G基站7.3万个,居全国第五、西部第一。建成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市38个。累计建成“互联网小镇”162个、“互联网村”1950个。加快建设“山城链”,夯实信息基础设施。二是统筹布局新型算力基础设施。成功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成渝枢纽。做大做强两江国际数据港,全市形成服务器运营能力45万台。建成京东探索研究院超算中心、中国移动边缘计算平台,加快推进中科曙光先进计算中心、华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中新(重庆)国际超算中心等重点算力中心建设,规划算力1100P。政务云灾备中心加快建设。三是加快中新国际数据通道推广应用。推动西部5省区市共建共享共用。办好中新数据通道发展论坛,渝新企业签署合作协议20项。“中新数通”新加坡企业一站式云服务平台上线认证中新企业697家、服务机构57家。
(二)数字产业不断壮大。推动出台《重庆市数字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快构建“五十百千万”数字产业发展体系。2021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16%,数字产业化增加值增长27%。一是举力培育数字经济上市企业或独角兽企业。瞄准“榜单独角兽”“隐形独角兽”“拟上市重点培育”企业,重点助推润际远东、特斯联、伟岸测器、智翔金泰、易宠科技、欧菲斯、渝欧跨境、五洲世纪等企业上市。二是集中打造一批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挂牌成立重庆市数字产业示范园(江北),新授牌打造渝中区块链、南岸数字内容、万州大数据融合应用创新试验区等产业园区,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高新软件园、中国智谷、仙桃大数据谷等加快建设,全力构建“一核两极多点”数字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协同建设研发创新平台。重点打造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信通院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重庆)、工业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先进区块链研究院、大数据创新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四是加快培育高成长型数字经济企业。持续壮大中移物联网、招商检测、中科曙光、远鉴科技、人人视频、重庆趣链等龙头企业,加快落地爱笔智能、黑芝麻、奇安信、启明星辰、海量数据、爱思拓、智为科技、人民数据、小视科技、丰图科技、数字认证、美房云客、数腾软件等高成长型企业。五是加快培养高素质数字人才。积极创建国家数字人才先行区,深化中新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合作。
(三)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实施278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建成67个智能工厂和359个数字化车间。打造十大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服务企业“上云”10万余户、连接设备150万余台。推广BIM技术应用工程项目800个,实施智慧工地2630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建成市级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200个,市级农业生产智能化示范基地370余个。电子商务升级出新,集聚电商(网商)近66万家。
(四)数字治理不断强化。在全国率先出台《重庆市数据治理“十四五”规划》,全力打好“数管、数聚、数通、数用”攻坚战。一是数字规则体系逐步建立。推动出台《重庆市数据条例》,发布国内首部《数字规则蓝皮书(2021年)》。高标准完成政务数据开放共享系列国家标准贯标试点,完成12家企业贯标认证,出台地方标准14项。全国大数据标准化委员会肯定“重庆做了大量改革创新工作,成效比较明显、具有示范意义”。二是数据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完善“国家—市—区(县)”三级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推动国家数据下沉、市区协同共享。深入实施“三清单”制度,全力支撑政务服务。三是数据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实现7个国家部委、79个市级部门和单位、40个区县政务数据共享互联。共享市级政务数据4055类、汇聚3309类、开放1310类。共享系统累计调用142亿条。向国家平台推送政务服务数据36507类。发布第一批川渝数据共享责任清单。24个区县成为首批市区政务数据协同试点。四是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加快。编制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挂牌运营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引入数据服务商34家,实现首批数据产品交易。五是数据安全体系持续完善。起草编制重庆市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实施公共数据分类分级指南。常态化开展重大风险排查、应急演练。
(五)数字经济人才队伍壮大。一是支持利用“百万英才兴重庆”引才品牌,做好人工智能应用人才引进。2021年,全年全市共开展引才活动252场,其中市级引才活动52场,共签约12941人(博士788人,硕士5217人,其他6936人),参与单位5451家次,服务人才18万余人次。其中市级相关活动引进智能应用人才3000余人。同时,建立市级、区县、用人单位三级引才专员工作机制,在全市遴选引才专员750名,加强了市区联动。2022年,市级引才平台将继续联动全市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建议万州区进一步梳理人才需求,形成明确人才画像,积极主动参与“重庆英才大会”“百万英才兴重庆”等系列活动引进所需人才。二是支持建立中国重庆数字经济人才市场分市场。支持万州区参与中国重庆数字经济人才市场建设,按照共建共享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万州现有各类数字经济发展资源,带动万州区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应用产业发展。三是做好人工智能应用人才的服务工作。我市针对高层次人才出台了《关于印发<重庆英才服务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渝人社发〔2020〕53号),明确市、区县两级分层分类为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发放重庆英才服务卡,提供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生活保障等“一站式”服务。A卡由市级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发放,B卡由区县(自治县)发放并提供服务。2021年,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先后推动印发《重庆英才“渝快办”实施方案》(渝委人才办〔2021〕11号)、《重庆英才服务港建设方案》(渝人社发〔2021〕54号),按照“人才所需、服务所应”总体原则,将人才服务事项从17项扩展至68项,涵盖事业发展、生活便利等诸多方面,同时,鼓励各区县因地制宜出台人才政策,开展特色服务,共同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四是支持高校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积极引导高校主动对接国家、重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要,优化本专科专业结构,提高专业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截至目前,万州有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和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等5所高校,开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15个人工智能应用相关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5200余人;开设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智能产品开发与应用、智能控制技术等7个人工智能应用相关高职专科专业,在校专科生2000余人。
二、支持万州区建设重庆市级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院
支持万州区组织人工智能领域有关专家、学者、企业等作为发起人,向市民政局申请成立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作为独立法人机构独立运营,我局将积极做好研究院成立有关配合工作。鼓励市级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单位积极开展技术对接,为万州区政府组建人工智能高端产业技术研究院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支持研究院加强与全市各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单位开展合作,立足万州区位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的区域优势,培养和储备人工智能产业人才,赋能当地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三、下一步计划
(一)强化招商引资倾斜。一是持续加强市区联动招商。将万州区人工智能产业招商纳入市级层面统一对外开展招商引资促进工作。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准研判目标企业,梳理产业招商目录,加强招商信息网构建和把握目标企业需求。协同创造优良的营商环境,切实策划包装一批招商项目,积极引进人工智能的行业头部企业和项目落户,通过两江新区对口支援万州契机,支持两地开展园区共建。二是加大产业布局指导力度。进一步帮助万州区理清产业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制定产业培育政策和目标,明确产业发展路径,建立科学有序的招商规划,做好招商项目引荐和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建设,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
(二)优化万州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我们将积极采纳您提出的“支持万州高校大力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相关本科、专科、高职、中职等专业教育”等建议。一是服务重庆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发布年度专业设置指南,引导高校面向人工智能产业需求开办相关专业,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二是推动重庆三峡学院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强化信息与计算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持续提升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三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深化高校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提升相关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
2022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