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
关于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0426号提案
办理情况的复函
尊敬的刘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部门协同共治和信息共享的建议》(第0426号)收悉。您的提案从政务信息系统整合、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及政务服务体系构建、政务数据共享及开放应用等层面就数据共享应用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对进一步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政务服务,降低企业、群众办事成本,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我局高度重视,组织有关单位进行了专题研究,现将您的提案答复如下:
一、重规划,抓审核,加快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
(一)摸底数,加快消除“僵尸”信息系统
一是摸清各部门存量系统底数。以“信息系统备案管理系统”为抓手,深入项目建设过程,通过信息系统审计等手段切实摸清全市信息化资产底数,为减少政务信息化项目冗余奠定基础,加快消除“僵尸”信息系统。二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方面,加强市级政务信息化项目清单审核,对使用率低和小而散的信息系统强化关停和整合监管,提高运维项目管理水平,减少资源浪费。三是切实推进系统“融跨”建设和数据“聚通用”工作。以“三融五跨”建设思路为指导,破除各部门壁垒,着眼系统整合建设、数据共享交换和数据应用,促进场景化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二)重规划,强化政务信息化项目统筹管理
研究编制出台《重庆市市级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以政务信息化建设作为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激活政务数据价值的重要抓手,强化全市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统筹管理,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明确项目审批要求,严格投资计划刚性约束,增补项目管理过程中验收、后评估和绩效评价等管理环节,建立健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全市政务信息化建设水平。《管理办法》针对政务信息化建设相关的系统整合、数据共享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强调规划先行,要求市级各部门应当按照全市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编制本部门政务信息化3—5年整合建设总体方案,在规划层面厘清部门政务信息化应用现状,捋顺部门政务信息化整合路径。二是强化审批要件,明确数据资源目录、密码应用方案是审批政务信息化项目的必备条件。三是侧重经费导向,对未按要求共享数据资源或者重复采集数据的政务信息系统,对存量信息化项目或者信息系统应整合而未整合的单位,财政部门不予安排运行维护经费,不支持新建信息化项目。
(三)抓审核,严格落实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建设要求
按照市级政务信息化项目三年(2022—2024年)滚动规划申报事项通知要求严把审核关。一是坚持以系统整合、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为着力点构建“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市级各部门的系统数量原则上对照年度政府目标考核“只减不增”、建设“只合不分”,坚决避免新增“信息孤岛”和小而散的系统。二是除国家部委的专线和参照涉密管理的专网外,全市非涉密专网统一整合接入电子政务外网,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新建或者需保留非涉密业务专网的,需制定网络整合方案并经市政府办公厅同意。三是市级各部门加快推进本部门大数据平台建设,非涉密信息化项目原则上不再新建、改扩建机房及其配套设施设备。四是涉及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的,市政府各部门原则上不再新建政务移动端,最多保留1个互联网网站、1个政务移动端,同一部门在同一平台最多保留1个政务新媒体账号,下属各单位原则上不单独建设互联网网站、政务移动端。市政府各部门确需新建或者保留多个互联网网站、政务移动端,以及下属各单位需单独建设互联网网站、政务移动端的,应按照我市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管理相关规定,事先报市政府办公厅备案或者批准。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有关机构,全市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网站、移动端、新媒体的整合参照执行。五是对小而散的系统进行充分整合,清理、关停一批闲置或者使用频率不高的系统。涉及部门内部管理、审批等的,在同一网络环境下,市级各部门原则上最多保留1个面向基层单位和服务对象的系统及移动应用程序。有多个系统或者移动应用程序的,应加快整合,实现统一入口、统一用户、一次登陆。
二、定规范,建设施,强化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建设
(一)完善管理机制,提升电子政务网络支撑能力
先后印发《重庆市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技术规范(试行)》《重庆市电子政务外网管理办法》,完善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管理机制,提升网络承载能力,以满足全市各级政务部门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管理和政务信息共享交换的需要。加快推进全市非涉密政务专网整合,与国家平台互联互通,完成区县电子政务外网骨干链路扩容升级,覆盖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完成重庆市电子政务内网政府系统结点建设。
(二)落实顶层设计,建成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体系
按照“一网通办”的系统构架、制度设计和路径安排,建成“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接入58个市级政务服务职能部门,联通38个区县、4个开发区和1032个乡镇(街道)、11209个村(社区),并同步对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国家、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政务系统贯通。平台注册用户超2200万户,办件总量超2.3亿件,为全市政务服务数据资源汇集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撑。
(三)梳理事项,构建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应用体系
严格执行《重庆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暂行办法》,依托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共享系统,建立数据申请审核机制、动态更新和稽核机制,保障数据归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梳理全市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建立政务服务数据目录体系。目前,“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发布数据资源目录292项,共享数据总量达2.2亿条,共享数据资源被申请次数达441次,日均提供共享数据15.8万条。
(四)围绕需求,深化政务服务数据高效应用
以数据需求为中心,进一步拓展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应用场景。大力推动电子证照应用,全市电子证库已汇聚325类电子证照数据,证照数据总量超1.2亿条,完成28个应用场景推广应用,营业执照、居民身份网络可信凭证、医保电子凭证、电子社保卡、不动产证明等电子证照广泛应用。创新推出“渝快码”城市服务“一码通”,接入医疗健康、文化旅游、交通出行、教育培训、小区管理、展会活动及政务服务等应用场景150余个。
三、建体系,强机制,深入推进数据共享开放应用
(一)建立数据法规体系,破除数据共享壁垒
初步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数据管理规则体系,有序推进“依法治数”,构建我市数据法治大格局。出台政府规章《重庆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性文件《重庆市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快推进数据有序共享实施方案》,初步实现政务数据全面规范管理。出台《重庆市公共数据开放管理暂行办法》《重庆市公共数据分类分级指南(试行)》,促进公共数据有序开放。印发全国第一个省级数据治理“十四五”专项规划《重庆市数据治理“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刻画提升数据“聚通用”发展水平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数据利用高地的实施路径。出台《重庆市数据条例》,全面规范重庆市数据活动,促进智慧社会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
(二)建立政务数据共享体系,打通数据共享渠道
按照《重庆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全面推行云长制实施方案》《重庆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要求,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政务数据标准建立、平台建设、系统整合、资源共享、网络优化、共享应用、制度保障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全市政务数据共享应用工作,构建起全市政务数据共享应用体系,着力提升数据共享开放意识,破除行业间数据壁垒。目前已初步实现纵向贯通横向到边的数据共享体系。依托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在全国率先建成“国家-市-区县”三级数据共享体系,实现7个国家部委、76个市级部门、3个公共企事业单位、38个区县及两江新区、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等政务数据共享互联。川渝省级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协同应用。开展市区(县)政务数据协同共享试点工作,打通试点数据下沉通道,推进市级政务数据下沉和区县数据按需采集上报,24个区县成为我市首批试点区县。
(三)健全数据共享机制,强化数据目录管理
一是持续完善“国家—市—区(县)”三级政务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建设,对接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动国务院部门数据按需调取和落地,完成国家部委到市级部门再到区县部门三级双向数据流通渠道,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无缝级联与互联互通。二是深入实施“三清单”制度,强化数据目录管理,规范编制全量政务数据目录,开展全市政务数据普查摸底工作,对全市114个市级部门5000余项权力、事项清单及使用财政资金建设的政务信息化系统涉及数据目录进行统一采集、审核和编制,制定统一的填报内容,以形成市区两级一体化政务数据目录,逐步构建全市“数据图谱”。坚持应用导向,强化政务服务与数据共享协同,建立政务服务事项目录与数据目录关联机制,实现“数”尽其用。坚持需求导向,梳理数据共享需求,发布重庆市和区县政务数据共享目录和责任清单,落实数据共享责任,完善数据目录,实现数据应享尽享,提升数据统一调度和集中展示能力。三是在“云长制”框架内,会同市政府督查办综合使用项目管理、安全检查、督查等考核手段开展年度绩效考核,建立权威高效的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
(四)构建政务信息共享标准体系,规范数据使用
重庆作为首批5个试点省市之一,高质量完成政务数据开放共享系列国家标准贯标试点,在2021全国大数据标准化工作会议上获得好评。主动承接参与“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等3项国家研制,推动12家重点数字企业完成贯标认证。推动出台14项大数据地方标准,新出台地标数量居全市第二。与四川互派专家在对方大数据标委会任职,共同开展标准化学术研究活动,推动川渝首创出台《智慧高速公路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等4个跨省大数据地方标准,川渝标准协同度进一步增强。市大数据发展局对数据分类及使用管理情况、分类分级开展数据安全管控进行了认真研究梳理,结合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建设,编制了《重庆市公共数据分类分级指南》等28个规范性文件,规范开展公共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共享、开放、销毁等行为及其安全与管理活动。
(五)统筹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数据共享开放应用
1.推进建成“2+4+N+N”的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平台。“2”即共享系统和开放系统,“4”即自然人、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电子证照四大基础库,两个“N”分别指部门资源池和主题数据库。依托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平台,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有效实施,不断推进政务数据共享落地、打通各类审批事项中的数据堵点,实现信息全流程共享、数据实时互通,提升全市政务服务水平,对整合全市数据资源,推动利政务数据共享共用提供有力支撑。
2.推进建成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系统网站。重庆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系统网站作为电子政务外网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门户,主要以信息化手段落实“三清单”数据采集制度,实现了负面清单、责任清单、需求清单的统一在线管理,建立依职能按需共享的业务模式,确保横向各部门政务数据资源的共享交换和纵向市、区县两级政务数据资源的双向流动,实现了国家-市-区县三级架构互联互通的共享体系,功能模块主要包括资源目录、目录管理、目录清单管理、清单审批、数据共享以及系统管理等。
3.推进建成公共数据开放系统网站。重庆市公共数据开放系统网站是数据利用主体与公共数据资源管理机构的交互界面,为用户检索、申请、获取公共数据资源提供统一门户。主要围绕公共数据开放目录发布、开放数据接入、开放服务提供为核心,建设了前端门户系统和后端管理系统等模块,实现便捷检索、互动参与、资源下载、接口调用等应用功能,面向社会提供相关的数据资源开放服务。
(六)深入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开放,把工作落到实处
1.强力推进政务数据共享汇聚。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市共享体系已连接7个国家部委、40个区县、79个市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已共享4055类市级政务数据,新增552类,增长16%。部门资源池已汇聚68个市级部门3309类数据,新增643类,增长24%。开放数据1310类,新增457类,增长54%。共享系统日均调用数据量突破1000万条,累计调用数据量146.1亿条;汇聚数据总量超过23.1亿条,累计调用流量11.96TB。向国家政务平台推送对应38个部门、41个区县4619类政务服务事项的政务服务数据目录36507类;发布第一批川渝数据共享责任清单,重庆331类、四川291类;24家区县成为首批市区政务数据协同试点区县,完成法人、政务服务、重型货车GPS等数据下沉区县,支撑市场监管局证照分离、渝中区基层智慧治理工作。
2.强力推动公共数据开放。一是市开放系统已开放47个部门628类数据,累计数据下载量861次。二是积极对接国家开放平台,按照国家-省(直辖市)开放数据对接的工作方式和要求,推动国家开放平台与我市开放系统联通。截至5月底,我市第一批可无条件开放的84类数据资源已全部上传至国家开放平台。三是举办2021智博会中国智慧城市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大赛,旨在共谋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加快推进重庆市公共数据的开放共享、开发利用,使数据深度赋能社会治理,助力中国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
四、下一步工作
(一)加强项目规划指导,探索跨部门项目建设机制
一是坚持数据导向,突出数据治理,加强项目规划指导,做好项目审批服务工作,促进政务信息化应用的整合与协同。二是积极探索跨部门共建共享的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机制形成,推动跨部门信息化协同建设,确保各部门建设内容无重复交叉,实现融合发展的要求。
(二)优化共享应用体系,做好数据赋能政务服务工作
持续优化提升政务服务平台和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应用体系。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做好数据赋能政务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强化政府部门数据共享应用和安全管理职责,促进数据有序开发利用,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创新。
(三)深化数据资源汇聚体系建设,提升数据共享程度
持续深化数据资源汇聚体系建设,加快提升数据共享程度,积极推进全市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汇聚融合、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协调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信息化应用,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此答复已经代小红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
2022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