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5480XT/2023-00081 [ 发文字号 ] 渝大数据函〔2023〕199号
[ 主题分类 ] 交通、工业、信息化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大数据发展局
[ 成文日期 ] 2023-07-06 [ 发布日期 ] 2023-12-11

关于市六届政协一次会议第0640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

关于市政协一次会议第0640提案

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王国胤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培养造就大数据智能化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建议市六届政协一次会议第0640提案收悉。经与市委组织部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等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作出新部署。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力推进数字重庆建设,持续优化大数据应用发展生态,切实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一)构建保障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一是制定“塔尖”“塔基”人才政策。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和全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出台《重庆市加快集聚优秀科学家及其团队的若干措施》《重庆市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从安家资助、项目支持、岗位津贴、科研经费、金融扶持、成果激励等方面支持人才在渝创新创业。二是制定专项人才支持政策。根据《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精神,出台《重庆市支持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人才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从发布人才需求目录、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强化人才平台建设等九个方面支持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发展。出台《助力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的若干措施》,落实人才引进、人才培育、就业创业、服务保障等4个方面25项支持举措,助力软信人才队伍建设。出台《重庆市卓越工程师培养集聚行动方案》,加快培养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工程技术人才。

(二)优化数字领域学科专业建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数字领域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持续推动数字领域学科建设发展,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在渝高校已建成数字领域市级重点学科14个,其中学术学位重点学科6个,专业学位重点学科6个,交叉学科2个。其中关联最为紧密的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3个;软件工程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已建成数字领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0个,硕士专业学位案例库7个,特色导师团队23个。市教委印发《重庆市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行动计划》,引导高校积极培育人工智能领域学科群,已完成第一轮30个“人工智能+学科群”建设,正在开展第二轮立项及培育建设,通过人工智能对传统优势学科赋能,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三)支持数字领域科研创新。一是加大基础研究资金支持力度。稳步增加财政投入,积极探索引导多元化投入机制,全市基础研究投入从2017年的15.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9.7亿元,年均增长22%。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将数学科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列为重点领域予以支持,吸引集聚优势科研力量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推出科研经费包干制,首批立项438个,带动7000余人参与研发。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修订《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出台《重庆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围绕成果赋权、成果供给、要素集聚、便利化服务4个方面出台24项具体措施。编制《33条产业链的关键重要技术需求目录》,引导产业需求与成果转化项目快速匹配。印发《关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纳入绩效工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对完成、转化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人员给予现金奖励且不受核定绩效工资总量限制,鼓励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得合理收入。三是支持高水平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持续支持大数据智能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渝州大数据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发展。推动中移物联网开放实验室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积极筹建重庆市先进计算研究院。四是深化产学研交流合作。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研究院或产业学院,联合开展产品研发和人才培养。目前与阿里巴巴、华为等知名企业共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转型发展学院21个。五是加大博士后研究支持力度。深入实施博士后倍增计划,出台《进一步加快博士后事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为博士后人才提供全覆盖资助、全链条服务。我市已累计招收大数据相关领域博士后756人,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97人。

(四)强化数字产业人才引育。一是编制人才需求目录。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将大数据、大型云计算和边缘计算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和领域纳入重点统计二是深入实施“英才计划”“鸿雁计划”等人才专项。注重遴选数字技术方面的领军人才和示范团队,目前已有11名创新领军人才和15个创新创业示范团队入选重庆英才计划,“鸿雁计划”认定专业人才 174 人,及时兑现安家资助、岗位津贴、人才奖励等。三是广泛开展引才引智活动。高水平举办重庆国际英才大会,靶向引进数字领域领军人才。深入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活动,举办城市行、高校行、行业专场等各类引才活动288场,其中数字经济引才相关活动40余场,共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5万人,同比增长21%。开展“博士渝行周”“国(境)外优秀青年重庆体验月”等活动,推动中高端数字人才引进合作。四是加大人才培训力度。深入推进“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试点建立“智能+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孵化空间10个,新建数字领域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9个,数字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带动全市新增技能人才43万人,高技能人才18万人,开展相关培训50000余人次,开展数字技能职业评价4000余人次。五是实施专技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统筹组织全国高级研修项目和市级研修项目,重点支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注重向青年技术骨干、向基层一线人才倾斜,累计培养中高级人才500余名。六是升级人才公共服务。同等条件优先支持数字人才申报重庆英才计划、卓越工程师、学术技术带头人、专家工作室等人才项目。截至2022年,全市已发放英才服务卡1.2万张,建成4个英才服务示范港,集成科技咨询、医疗、子女入学、公共交通等69项人才服务事项,市区联动提供服务约27万人次。七是加强党外人才日常培养。在党外人士队伍建设中优先考虑数字人才,选派优秀人才参加统一战线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

(五)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一是健全人才评价制度体系。印发《重庆市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将人才细分为10个重点领域、38种类别,将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在科技人才中进行单列,单独开展评审。印发《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分类评价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大数据智能化人才需求和职业属性,将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分为基础研究人才、开发应用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运营管理人才。二是完善职称申报评审条件。修订工程技术大数据智能化职称申报条件,将业绩条件由“满足条件之二”改为“满足条件之一”,大幅降低职称申报门槛,充分结合我市大数据智能化行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属性,破除“唯学历”“唯论文”导向,更加注重考察工作实绩。自2020年首次组织职称评审以来,累计评审通过413人,大数据智能化工程师人才梯队初步建立。三是增设职称评审专业。增设工程技术数字技术专业,制定支持数字技术工程师项目10条配套措施,扩大数字领域职称评审覆盖面。四是做好国际职业资格互通互认。联合市人力社保局、市经济信息委发布《重庆市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信息技术、制造、大数据领域)》,其中大数据领域36项。

(六)大力发展数字产业。一是高水平谋划全市数字产业蓝图。牵头制定《重庆市数字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聚力打造“五十百千万”数字产业发展体系。二是重点培育标杆企业。瞄准榜单独角”“隐形独角兽企业进行重点引进和培育,形成数字产业上市企业培育库企业22家,其中3家已成功上市。三是全力推动产业招商引资。围绕数字产业12领域强化市区联合招商力度累计吸引数字企业落地注册2000多家,签订正式合同金额超5000亿元四是加快推动应用场景开发。大力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建立市区联动应用场景开放机制累计发布681241项应用场景建设规模超130亿元五是全面推动算力网络建设。加快融入“东数西算”工程,研究制定《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方案》。加快算力中心部署,全市规划算力超1200P,已具备9万个机架、45万台服务器支撑能力,总体上架率达到68%平均PUE值约为1.6形成“一核两区多点”产业格局。建成京东探索研究院超算中心、中国移动边缘计算平台,加快建设重庆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西部科学城先进数据中心,形成涵盖人工智能计算、超级计算、边缘计算等多元化先进计算产业体系。是做好产业项目扶持。配合国家工信部开展大数据产业试点示范工作,其中5个项目列入产业试点示范项目名单。统筹2022年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遴选11个项目,支持资金达500万元截止2022年底,我市累计集聚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1900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2200亿元、占GDP比重增至8%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接下来,我市将以数字重庆建设为契机,持续出台举措优化数字人才发展生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优质项目和技术成果集聚,助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研究制定数字人才专项支持政策。围绕数字重庆建设总体目标,完善适应数字化变革发展的人才政策体系,制定市级层面数字人才专项支持政策。细化政策颗粒度,出台面向数字人才创新创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激励措施,降低奖补兑现门槛。

(二)进一步加强数字领域学科建设。一是积极向教育部争取倾斜支持,增加我市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调整存量计划和新增招生计划向数字领域学位授权点倾斜。二是持续实施人工智能+学科群建设专项,打造一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数字产业学院布局一批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育人共同体。三是支持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实施“世界一流学科攀登计划”,加快打造大数据智能化实验场所、人才高地、科技高地。

(三)加大对数字领域科研支持力度。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级战略科技力量在渝布局,推动设立数字技术类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用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吸引人才、培育人才,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二是把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作为主攻方向,不断提升原始创新策源力,培养勇闯数字创新“无人区”领军型人才。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引导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构建多元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协同创新平台有力支撑、场景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圈。

(四)大力引育中高端数字人才。一是依托各类引才引智活动,定期更新人才需求目录,全力引进数字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二是以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为导向,着力引进数字领军人才及团队来渝创新创业,鼓励柔性引进海内外数字领军人才来渝开展基础研究、研发应用、成果转化等三是鼓励本地籍留学归国人才、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做大数字人才基数。四是鼓励院校、培训机构、用人企业、行业协会等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五)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以科研诚信为基础,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正向激励作用,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活力。

(六)努力壮大数字产业规模。以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为重点,加大对国内外数字企业招引力度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推动全市数字产业尽快迈上万亿级新台阶,为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聚集数字人才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此答复函已经代小红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市政协提案委。

                   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

                      20237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